
(本报记者 舒晋瑜)九月的西安处处洋溢着青春与诗的浪漫与激情。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深化中拉人文交流与合作,丰富中拉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内涵,以“文明的回响”为主题的“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9月14日在西安拉开帷幕。
1980年7月23日,被誉为“中国诗坛泰斗”的《诗刊》编委艾青在首届青春诗会上谈道:“我们时代的特点就是现代化,现代化就要开放,就要思想解放,就要中外交流。”1985年,《诗刊》发表了谢冕评青春诗会的长文《中国的青春》:“中国的青春是令人羡慕的,青春的诗给中国的青春抹上了一笔鲜丽的色泽。中国诗目前最大的争取,是走入世界。青春的诗已经引起了世界的兴趣。”首届青春诗会代表、后担任《诗刊》主编的叶延滨说:“‘青春诗会’是改革开放最典型的案例,这是前所未有的,《诗刊》用具体而生动的办刊方式体现了改革开放。”
《诗刊》主编、著名诗人李少君认为,“青春诗会”的本质,就是诗歌本身的本质,就是推崇青春、激情、创新和创造力,同时保持与时代的同步。所以,随着中国的强大,文化自信的增强,必然走到国际青春诗会。
此次青春诗会确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意义深远。据李少君介绍,拉丁美洲诗歌的源头可追溯至前哥伦布时期,而现代拉丁美洲诗歌融合了这种魔幻特质和现代激情,产生了爆炸性的艺术效果,出现了聂鲁达、博尔赫斯、帕斯等世界级的大诗人。中国和拉丁美洲诗歌交流历史悠久,1957年的《诗刊》的创刊号,就刊登了当时还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已有广泛国际声誉的聂鲁达的两首诗歌《国际纵队来到马德里》《在我的祖国正是春天》,同时也发了艾青写给聂鲁达的《在智利的海岬上》,聂鲁达到过中国三次,写了在《中国大地之歌》,并出版了诗集《献给北京》。
中国诗歌的“意境”与拉美诗歌的“魔幻”,都有着鲜明的美学特征,相互碰撞、融合,可以产生出新的美学体验。正如阿根廷翻译家马塞洛·伍比纳斯所言:“翻译中国诗歌就像打开一扇窗,让拉美的风吹进中国的庭院,同时让中国的月光照亮拉美的夜空。”
在15日晚举行的开幕式上,中国作协主席、党组书记张宏森表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各国的前途命运必将紧密联系在一起,而诗歌尤其能够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的心灵交往、情感共鸣、思想互通。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彼此之间要想赢得更多的信任和共识,同样离不开诗歌。诗歌以极其精炼而美妙的形式,承载着人类共有的乡愁、人文关怀,储存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民族记忆。中国与拉美国家的文明互鉴、文化交流以及诗歌交往有着深厚传统,已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段佳话。近年来,中国作家协会积极开展与拉美国家的文学交流,通过文化互鉴、互利、互通,进一步增进了彼此理解与欣赏。张宏森提出,期待各位拉美诗人通过青春诗会充分感受中国文化、中国诗歌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崭新气象,用诗歌搭建起心灵的沟通之桥,激荡文明的回响。
除参观兵马俑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2025 国际青春诗会还走进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 和西安外国语大学举办了高校诗歌朗诵会。
“此次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无疑是一场文学交流和文明互鉴的盛会。”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李跃力认为,诗会创新形式,强化了中国诗人和拉美诗人的深度交流,更强化了诗人们对中国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的亲身体验。诗会的意义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它必将对中国文学和拉美文学的进一步互融互通打下基础,促进双方文学的开放性、包容性和世界性。国际青春诗会走进高校,和青年学子进行交流,突出了“青春”的主题,不仅可以使年轻学子尤其是文学专业的大学生感受到拉美诗人的风采,加深对拉美国家文化的认知;还可以使拉美诗人近距离了解中国年轻学子的精神状态和青春风貌,促进他们对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的了解与认同。
这次国际诗人的聚会,对青年诗人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交流机会。军旅诗人王方方表示,诗歌以其超越国界的语言,成为文明对话的独特载体,2025国际青春诗会正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生动注脚,中拉青年诗人以《诗经》的安第斯回响,印证了“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明观。在联合国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的背景下,这样的创作交流不仅在古老文化与异域风情间寻找互通的情感语境,更让青春的诗意成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火把,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蓬勃的青春力量。
“和拉美诗人交流的机会十分难得,可以彼此交流最新的文学发展,进一步了解国际诗歌情况。”澳门诗人袁绍珊表示,澳门和拉美(尤其巴西)历史上关系密切,希望未来的文学交流可以更紧密,更多互译的文学作品可以借这次契机,在中国、拉美两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