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志愿者服务

大学志愿者服务

志愿服务工作是共青团“实践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共青团聚焦青年群体、落实主责主业、服务青年成长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校团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强化志愿服务的政治属性和育人功能,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机制,持续推动志愿服务的规范化、长期化、专业化发展。

一、将志愿服务与教师教育特色相结合,坚定青年学生教育报国的理想信念

积极发挥学校教师教育学科专业优势,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广泛宣传青年学生志愿服务事迹,营造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

学校作为首批参加“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项目高校,26年来先后向青海、甘肃、重庆、云南、广西等地成功派出26届373名研支团志愿者,在祖国中西部地区的广袤土地上播撒知识火种,助力乡村振兴,逐步形成“参加早、人数多、辐射广、影响大”等鲜明特点,《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学校研究生支教团事迹。学校多次荣获团中央、教育部“研究生支教团优秀组织奖”“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等次项目办”等称号,研究生支教团荣获第十六届陕西青年五四奖章(集体)、《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25载薪火接力——服务基础教育 赋能乡村振兴》成功入选第九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

学校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陕西省培训基地”,连续承办4届陕西省研究生支教团区域性多校联合培训,创新建立红色教育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为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和服务意识培养打好基础,累计培训我省600余名研支团志愿者。

学校“知识援助行动”品牌项目24年风雨无阻,2万余名师大青年为全国多个省市地区的家庭困难职工、进城务工人员、抗击疫情一线医护人员子女以及1.8万余名学生免费开展课业辅导、兴趣培养、亲情陪伴和关怀激励等关爱行动,累计服务超过20余万人次。“知识援助行动”被社会各界誉为“城市里的阳光工程”,受到《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专题报道,多次获全国、省市“优秀项目奖”。

二、将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工作相结合,提升青年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水平

积极推动青年学生的思想提升与能力提升紧密结合,探索志愿服务“网络途径与现实途径”结合开展,提高青年学生的志愿服务参与率,增强志愿服务工作成效。

选拔近千名名优秀志愿者参与中国——中亚峰会、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全球秦商大会志等中省级活动志愿服务和演出工作;招募460名群众演员和346名赛会志愿者出色完成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开幕式演出及各项志愿服务工作;高质量完成校庆志愿服务工作,遴选440名校庆志愿者开展各类服务23场(次)、服务时长13586小时。

围绕解决校园交通秩序治理问题设立“揭榜挂帅”项目,开展“校园交通秩序共维护”学生骨干示范岗、共青团员先锋岗志愿服务活动,支持学生团队开展教育引导、调查调研和宣讲活动,共同维护校园安全。打造“携手田中,筑梦白水”,“红Star闪闪”红军小学体育美育支教等品牌志愿服务活动,长期开展科普展示、文艺展演和义务家教等活动,年均开展近100场次,累计超10000人次参与。

三、将志愿服务与主题活动开展相结合,扩展青年学生思想引领的广度深入

积极组织青年学生走进社会基层、了解社会实际、服务人民群众、增强时代责任、提高社会化能力。

扎实推进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区志愿服务行动,持续深入开展“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900个团支部近15000余名青年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会同离退休处成立“小红烛工作室”,为离退休人员提供贴心服务;开设“银龄讲坛”,邀请离退休人员向青年志愿者讲述校史和奋斗故事,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坚定青年学生从教信念。

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传承雷锋精神 点亮红烛之光 奉献志愿青春”学雷锋主题教育实践等志愿服务活动1759场次,累计11.2万余人次参与,广大青年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弘扬和传承雷锋精神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激发内心向上向善力量。

负责部门

青年志愿者工作指导委员会(设在校团委),联系电话:029—85310510